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博览

文化博览·佳作赏析 | 艾璞散文作品选 | 兴化米粉

2024-12-21 09:37:56 来源:中国晨报 作者:艾璞

  艾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刑警》丛书签约作家,浙江公安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公安作家班结业。作品散见《诗刊》《散文选刊》《啄木鸟》《时代文学》等文学期刊,著有散文集《月光走过心灵》、诗集《珠穆朗玛的爱》《王法金之歌》《诗意人生》。报告文学《护航G20》《老马识途》《寻人总司令》。歌曲《丰碑》等。

  “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这首谜语童谣曾是几代莆田人的美食记忆,从小我就听到母亲给我讲过,谜底就是“兴化米粉”。

  在百度的百科名片查到:兴化米粉是一把把晶莹洁白的中间束之以稻草的四四方方的稻米复制品,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贮藏,弹性坚韧,煮炒便利,汤干咸宜,若佐之以鱼、肉、蛋、菜,真叫人垂涎三尺,不忍离去。

  兴化米粉是莆田(古代称兴化军、兴化府)的著名土特产,又是我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价廉物美,名扬海内外,对感冒、盲肠炎、糖尿病患者也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说“葱头米粉”还是一剂抗感冒的灵丹妙药呢,只要把汤煮的米粉加上熬过花生油的姜片、葱头、豆豉的“三合汤”,患者趁热吃罢,再用棉被裹体,大汗淌流,高热即散。我小时候也有类似发烧、小感冒之类的,吃了这碗汤米粉,感觉好多了,不去保健站配药,也能痊愈,是民间治疗感冒的家庭经济良方。

  相传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8),兴化军主簿黎畛受命于朝廷。在兴化冶水,营造木兰陂,后其得力助手钱四娘因筑陂失败而投木兰溪身亡,黎畛临危不惧,前仆后继,亲自主持工程。为了犒劳民工,黎畛把祖上传下的糙米粉加工手艺公诸于众,还大量生产米粉,从而减少了造饭时间,加速了建陂工程。不久黎畛在勘察工地时也不幸遇难殉职,人们以米粉、米酒祭江,并为之立“黎畛庙”,世世代代缅怀之。黎氏所开创的米粉业,也在美丽富饶的兴化平原上开出灿烂之花,后经世代粉农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具有兴化地方特色的米粉。

  如今,兴化米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2009年1月,莆田荔城区兴化米粉获批列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化米粉吃法简单方便,操作便利,简直就是方便面的鼻祖,康师傅应该叫它太爷。小时候家里人出远门或者双抢来不及烧饭,只要米粉备好,我放学回家只要把米粉放在碗里,用开水泡一分钟,拌上食盐或者酱油,滴上几滴猪油,佐以几颗花生米,就是美味可口。如今,我早已是米粉的粉丝了,出门在外或者走南闯北,各地类似的米粉,都是我的最爱佳肴。而我在读高中时,有时成绩考得好了,为了犒劳自己,就从羞涩的囊中,小心地拿出钱,请要好的同学和我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里吃汤米粉,一口入味的汤进入胃里,人马上打了个激灵,温暖迅速传递到脑袋上,人也在瞬间聪明了许多,最后连汤都喝光,还舔了舔碗的边缘。在寒冷的冬天,不仅给我体温上的温暖,还给我精神上莫大的鼓励。

  吃了多年的米粉,还没看到米粉是从何而来,我一直对此有种神秘感。这和人吃肉不一定要看猪走路有区别。上世纪80年代初我求学莆田二中,休息天时在烈日下路过黄石镇西洪村,在村道两侧的田地和空地上,并排架着几副类似担架的竹编长条,上面晒着一把把晶莹洁白的“线条”。走近细看,就是莆田的明星食品米粉,一打听,村里有大小几十家米粉加工作坊,到晾晒这一步骤,米粉的完整版差不多就快出炉,包装后即可出售。经过了解,旧时手工制作米粉是件艰苦繁杂的重体力劳动,制作过程分为浸米、磨浆、压干、捏、蒸、出粉、去浆、制把、晾干、束腰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浸透粉农们几多辛酸的血汗。一条条剔透的米粉,就是一把把汗珠串成,有诗为证:“入眠半夜三更起,磨浆蒸馃压粉丝。四肢皲裂汗淋漓,留一米汤充肠饥。”

  那时米粉加工还是靠天吃饭,需要太阳公公的暴晒,加工米粉的主人每天都要关注天气状况、收听天气预报,决定是否磨米制作米粉。碰上天气不好,就延后生产。如天气晴好,便在前一天的半夜开始制作,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完成全部工序,将米粉全部晾晒出去。许多粉农还形成看云识天气的本事。如今,有一些规模较大的米粉加工厂已使用上烘干机来沥干水分,这也是生产资料的改善改变,破解了靠天吃饭的难题。

  兴化人对米粉的吃法,一般有汤米粉和炒米粉两种,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荤或素的佐料,如猪肉、鸡肉、蛋、香菇、虾、冬笋、葱、韭菜、芥兰菜等,煮熟就行,鲜嫩味浓。

  汤米粉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简便小点,也是招待来去匆匆的客人的便当。而炒米粉还是逢年过节、婚宴及家庭宴席上一道乡土独特的风味名菜,在中秋佳节“做秋”的家宴上,家家户户都有一盘炒米粉,雅称“炒银丝”,如果没有吃上炒米粉,算是没过中秋节。涵江的炒米粉曾荣获福建省“地方风味名优小吃”称号,这种炒米粉风味独特:米粉松韧,荤素俱佳,菜嫩味香。我在读小学时曾在涵江看病,在一个叫三角城的地方吃过二顿至今难忘的炒米粉,回味无穷。参加工作后,从杭州每次回到莆田老家,曾几次寻找以前的踪迹,可每次都失望而归,回到堂哥家里,吃他们烧的炒米粉取而代之,可每次也吃得津津有味,真是对炒米粉情有独钟。可见,米粉的味道在我的骨子里还是洗刷不去,米粉真是我魂牵梦绕的前世情人!

  豆浆米粉,就是豆浆煮米粉,如今是一种群众性的早点或早餐。既可到豆浆店去吃,也可买来豆浆带回家加米粉煮吃,还可自带米粉到豆浆店去冲豆浆吃。如是吃豆浆米粉做早餐的,往往以“油炸桧”(油条)、芋粿等油炸食物为佐餐。在我年少的困难时候,豆浆米粉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奢侈享受,一般是我成绩考得非常优秀,母亲才会奖励我,这也刺激了我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回我从莆田二中回梧塘,由于天色已晚,迷了路,受了惊吓,当晚没回家,先到我堂姐家,因为从我堂姐家再到我家要走40分钟,加上那时没有路灯,连电筒也很少,为了安全起见,就住在我堂姐家里,吃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米粉,这是压惊的好办法,至今回味无穷。

  豆浆炒米粉,是以豆浆为汤,将米粉烫软加入调料拌匀,上笼蒸片刻后撒点花生米,浇些香椿油而成。具有米粉松软、香醇味浓的风味,经济可口,是城镇居民爱吃的一种夜宵点心或早餐,称之“豆浆炒”。“豆浆炒”的选料和制作颇有讲究:米粉要选细白,炒熟后才能既松而软;花生仁要炒熟碾碎,葱要切成“葱珠”,香椿叶要洗净,晾干,用花生油熬成“香椿油”等。

  “擦粉”,是以碎断的米粉(俗叫“米粉碎”)和碎断的线面(俗叫“面碎”)混和猪血、牡蛎、蛏子、芹菜、芥兰菜等佐料入锅合煮,滚沸时拌以溶解的地瓜粉煮熟。吃时放些油炸的花生米,经济可口,别具乡土小吃风味,俗叫“擦粉”,又叫“月豆汤”。这个是我从小吃得最多的佳肴,一是节约时间,二是经济实惠。三是果腹管用。往往我在灶膛里添了2次柴火,母亲就烧好了,期间还要让我品尝一下味道的咸淡,如果心急的话,常常把舌头给烫了。我捧着一个大海碗,在房前屋后巡逻一样地猴吃,肚子饿时最多能干下两大碗,看得人家目瞪口呆。那时老家民间办家事时要吃“擦粉”:办结婚宴的早晨要煮“擦粉”分给邻居吃;年关“扫巡”(搞卫生)后全家要吃“擦粉”;大年三十日中午也要吃“擦粉”,过第二个大年时也要吃擦粉,有忆苦思甜的意味。

  我的老家在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松西村,从小就是在米粉的营养下长大的,而相邻的东坡村的“大擦粉”,则是元宵民俗的一种独特美食,有时我还特地跑过去看热闹。其配料精而严格,每锅(直径60公分的深锅)配有:米粉(或线面)、地瓜粉、牡蛎、猪血、大(小)猪肠、豆腐、蚕豆、冬笋、豌豆、芥兰菜、蒜青、“糖枯”(红糖拌猪肉)等12种,每种3市斤,俗称“十二个三的大擦粉”。这种民间元宵时的“大擦粉”,勇冠全省。

  在百度的百科名片查到:兴化米粉是一把把晶莹洁白的中间束之以稻草的四四方方的稻米复制品,白如雪,细如丝,略有米香味,干脆可贮藏,弹性坚韧,煮炒便利。

  据说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在兴化讲学期间,尝到米粉时,不禁拍手叫绝:“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如今,人们对兴化米粉的煮法更加讲究,吃法纷繁,“八素炒米粉”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八素就是“香菇、金针、木耳、紫菜、面筋、香干丝、豆腐皮、青菜,配料后加油酥花生,色彩斑斓,这样的米粉色、香、味、形俱全,看了一眼就要垂涎欲滴。

  兴化米粉明代就有米粉外销,产地以莆田县黄石镇西洪和清江两村为主,下棣、西利、惠上、惠下和渠桥乡樟林、洋埕等村次之。米粉以上等黄尖米制作最好,制作需经过九道工序,过去用手工操作,现多用半机械化进行制作。兴化米粉的特点,条细而匀,色泽洁白,轻松晶莹,煮炒易熟,汤干均可,饮食便利,独具一种风味。是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礼品。兴化米粉的销路除本省外,还销至广东、江西等地,产品远销东南亚、美洲和欧洲等国家,深受海外侨胞的喜爱。如今在超市里,也能觅得它的踪迹。

  我每次回到家乡,带回来的礼物首选米粉,亲朋好友送的礼物除了桂圆以外,就是一麻袋米粉,有时带不动,只能忍痛割爱,有时带到福州,乘火车前实在带不动,就分一半给姑妈和堂姐,她们本来还要送米粉给我。回到杭州却感觉带得太少了,在杭州的亲朋好友一分米粉,就感到开心的心疼,吃不了多久,米粉就没有了。有时我感到口馋,就到超市里去寻找类似的替代物,不亦乐乎。父母亲每次回老家,带得最多的也是米粉,如今他们年事已高,好不容易回老家一趟,也只能浅尝辄止地象征性带回来一点,事后常常遗憾,好在如今物流发达,想吃总有办法。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父母亲到我家,谈起米粉,也不禁口水连连。在单位宿舍大院里,每当我家里烧汤米粉时,一楼的厨房排风扇吹出来的芳香扑鼻,诱惑四溢,害得路过的同事常问我烧啥好东西,可见其魅力之大。

  想起了米粉,就想起当初贫困无奈的时光,从而更珍惜现在用自己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

编辑:周浩宇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