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华章,和韵万疆---两所高校联合新疆研学项目
中国晨报讯(记者 张浩 实习记者 杨睿涵)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书院发起,联合重庆大学两所院校的20余名师生,在新疆开展主题为"丝路华章·和韵万疆"励行计划的研学项目。该项目于7月13日至7月23日为期十天。研学团深入乌鲁木齐市、伊犁地、昌吉等地区,参访历史遗址、博物馆、高新园区与乡村振兴示范点,与新疆大学师生对话、同企业代表座谈,开展跨学科调研。
此行旨在让青年学子行走中体悟"一带一路"时代脉动,涵养家国情怀,读懂西部大开发战略,搭建粤疆青年交流桥梁。作为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青年用镜头与文字扎根现实,超越影像记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以下是对来疆学生代表的采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英语专业21级学生——白雪娇
我很欣赏新疆人的大方自信。在参访昌吉农业展览园时,了解到新疆的滴灌技术非常发达,最初从以色列引进,经过近100年合作发展,现在已超过以色列水平,水肥一体化的数字化平台发展成熟,这让我们看到更多未来可能性。
新疆大学的多民族融合做得很好,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国际包容体系有借鉴意义,尤其在语言支持、跨学科交叉和多民族包容方面互通。
虽然夏季炎热,但内心平静舒适,当地人亲切友好,相处自在。同学们都在商量如果推荐旅游城市会更倾向于选择新疆,这里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让我们感触颇深。也真诚的邀请新疆大学的同学来到深圳,来到学勤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金融工程专业 22级学生——向其风
新疆冬季的大雪带来独特体验。当地美食风味正宗,与外地所谓新疆菜完全不同,且量足价廉,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亲身验证后,第一时间向后续抵达的同学强烈推荐了和田二街等美食地,这种美味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重庆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3级学生——冯亭瑞
新疆的包容性值得大学生亲身体验。本次社会实践的每个参访点都是一堂深刻的实践课,无论是科技园区还是街头风情,都让我们走出大学书本,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疆。本地风土人情带给我巨大收获,返程后计划将见闻系统整理,向更多同学分享新疆魅力。
作为首次来疆者,未来必会再来——这里既有发展机遇,又无大都市的快节奏压力。城市在"慢"中保持井然秩序,传统老街与现代中心并存。从繁华城区到边疆地带,能清晰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这种"中心-边疆"的联动发展尤为珍贵。
重庆大学 物理专业23级学生——李瑞熙
本次新疆社会实践旨在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地位,同时促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学间的交流。我们期望实地体验课本中描述的丝绸之路风情,切身感受新疆的文化、美景与美食。
作为物理专业学生,我计划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机械设计等专业知识,助力新疆农业产业链优化,提升农副产品的播种效率。此行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更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探索。
重庆大学 数学专业24级学生——王振宇
在历史变迁中,无数仁人志士投身西部建设。以司徒乔为例(曾为鲁迅塑像,美术馆专设其展馆),他早年便扎根新疆,用艺术记录当地人文精神与社会现实。这启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带着基础学科知识投身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建设边疆的力量,响应国家号召,真正实现"知识-建设"融合,共建大美新疆。诚邀青年学子学好本领,投身西部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书院——殷晔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霍丽伟
针对当代青年对乡村认知不足的现状,继2024年西藏行后,今年聚焦新疆地区,让壮美风光与人文热情深植心间。从现代化都市到边疆农村的所见所闻,印证"大美新疆"的真实与内涵。未来将持续组织兄弟院校再访新疆,邀请更多师生朋友见证西部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内地与边疆的交流与融合。
编辑: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