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山西阳城琉璃(法华)博物馆变身“非遗新课堂”

2025-04-21 11:35:48 来源:中国晨报山西 作者:马 玉

  中国晨报山西阳城消息(马 玉)4月20日,阳城县实验小学六(6)班44名学生走进后则腰琉璃(法华)博物馆,开启"非遗文化传承"主题研学之旅。

  馆内,讲解员介绍琉璃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制作工艺复杂,凝聚着古人智慧。还提到阳城后则腰在明代就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 ”的说法,足见其琉璃制作的不凡地位。

  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近距离感受琉璃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们通过"听、看、触、做"四维体验,深度感知国家级非遗琉璃烧制技艺的千年文脉。

  步入后则腰琉璃博物馆展厅,鎏金灯影下,明代佛教琉璃十八罗汉衣袂翩飞,二十八星宿像周身流转着釉色星河。学生们屏息驻足,汉代绿琉璃耳杯,纹饰在光影中“复活”延伸。孔子像的琉璃羽翼栩栩如生,实践环节成为研学高潮。在非遗工坊内,四十余名学生围坐在石案前,指尖裹着湿润陶泥,将揉捏成团的陶土置于转盘中央。随着陶轮匀速转动,少年们屏息拍打泥坯,泥浆顺着掌纹流淌。有人模仿青铜器捏出饕餮纹样,有人塑出抽象波浪线条,指导老师穿梭其间,用刮刀示范修胚技巧。"触摸琉璃的温润质感,才懂得“匠心如琉璃透彻”的含义。"学生刘溪言展示着自制的书签感慨道。

  据了解,自2024年以来,阳城县后则腰琉璃(法华)博物馆累计接待研学团队100批次,20000余名学生参与。通过"活态传承+数字活化"模式,让古老技艺成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编辑:关晓云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