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风光扑面来——安庆市大观区“和美乡村”采风见闻
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
安庆市大观区地处长江与皖河交汇处,这里,钟灵毓秀,文脉长青,素有“安庆之源、教育之乡、皖江要津之大观形胜”之誉;有“宜城八景”之一大观亭古迹,有“看江豚,相聚在西江”的大观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更有“独秀园”“集贤时空”菱湖公园等景观。
近年来,大观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绣出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作为安徽省34个推进乡村振兴工程先行示范区之一,12月12日,我们省市作家一行,走进了大观境内,一探究竟。
“一村一景”绣出和美村庄图
这是个雨后放睛好天气。早晨八点半,我们汇集于大观区政务中心,在该区宣传部李东海副部长的陪同下,前往行程中的第一站——海口镇
当车子驶过皖河大桥,分布于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错落有致。院前院后种植的青菜、萝卜生机勃勃,分布角落的果树大多下架,依然可见,枇杷的花蕾压弯枝头、隐藏于绿叶里的桔橙露出笑脸、悬挂枝头的柿子如鲜红灯笼随风舞动;路边的灌木大多花叶尽脱、清朗萧瑟,然香樟、桂花依旧芬芳扑鼻;阡陌纵横的田野,一望无际的麦苗,和美如画的村庄……镶嵌于大地,使人心旷神怡。
(此图来源网络)
“海口乡村,秀美如斯啊!”
一路观景,一路思索。海口镇,是长江与皖河冲积形成的绿洲——海口州、小洲(又称金洲)、官洲(又称银洲)“三洲”组成,故得此名。这里的人民在与长江、皖河共生共融的历史岁月中,培育战天斗地、不畏艰难的抗洪精神,积淀了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和特定的地域文化,荟萃了多姿多彩的优美田园风光,更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底色”。
——这里是生态优良的美丽西江。当我们来到“安庆市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暨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时,正逢江豚喂食,当饲养员发出“咚咚、咚咚”的敲击声,并向江面投放鲜活小鱼时,只见平静如镜、清澈见底的江面,刹那间,在钭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浪花涌起。生活在这里的25只“水中大熊猫”,个个闻声从远处疾驰而来,追逐着小鱼,时而跳出水面,时而扎入水底,仿佛向我们微笑、向我们招手、向我们讲述着2500万年的传奇。
是的,这些“极危”的“水中大熊猫”,被世人誉为“长江女神”能在大观区西江安家落户,成为理想的栖息场所。展现了大观人对生态环境治理决心意志,体现了大观人的大智慧、大手笔、大构建理念!
——这里是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等称号的镇江村。踏入村部,印象深刻的是实践广场宽广平整,“我与江豚共和谐”“村规民约”主题墙绘有声有色,荣誉墙上20多块各类奖牌整齐悬挂着吸人眼球……这无疑不是“和美乡村”的建设成果的佐证。
(此图来源网络)
据了解,镇江村村民依水而生,是个典型的圩区移民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依托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契机。先后投入2258万元资金实施道路硬化黑化、污水管网优化、厕所改造提升等工程,建成微公园、微景观5处,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开展“美丽庭院”常态化评选,引导村民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的空闲土地上,栽种桃、梨、枇杷等4000余棵, 达到经济、环境双赢目的。
——这里是海口村月梗民宿。在该村李邦春书记的引导下,我们登上“远方望绿波,近处观江豚,身后是花海”的观景台。李书记说,每年的油菜花开的季节,此台就致身于万亩花海之中,达到“闻花香、看花海、观江豚”的奇妙境界,游客暴满。此时的我们虽有某种遗憾,但抬眼望去,海口村貌真是越来越美,三个“微型公园”嵌入村组,清澈的水渠、干净的村道似玉带般将户户串联,仿佛一户户农家就是这串上幸福美丽的珍珠。
看,乡村的“脸”在变。曾经“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柏油路,曾经的“灰头土脸”墙面,也旧貌换新颜,变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温馨自然的艺术墙绘。这些形态逼真、色调浓郁、形象生动,有温度、有“灵魂”,又会“说话”的文化墙,成为乡村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宣传阵地。
从村庄到景区,让村民当“主角”。近年来,大观区着眼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挖掘生态和文化资源,全力保护农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原始风貌,建设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村镇。
在此基础上,聚焦“四化”目标,突出“四边”提升,倾全区之力,区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完成沙漠洲生态公园建设,推进国道G347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全力打造海口镇宋墩花园、一心公园等数十个,人居环境示范点项目,建成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2处,对全镇村民组实施三格式化粪池改厕,建设污水管网约达100公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平均无害化处理率99.83%,整治提升全域村容村貌,实现村庄与自然、历史与人文和谐共生、融合互生。
乡村之美,美在生态底色、美在田园本色、美在乡土特色。如果你想感受田园风光的胜景,那就请您走进大观新农村,来体验大观的皖江之美、风情之美、环境之美、庭院之美。
“一村一品”产业布局特色浓
走进培文村215亩瓜蒌产业基地,棚上显现的是一望无际的金黄,棚下圆圆的瓜蒌尽管采摘上市,仍有青色橙色的瓜蒌吊满栅格,丰收的痕迹依存,游客纷纷拍照留念。取杍、烘晒、焙炒、包装车间的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培文村原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自2023年3月,实验瓜蒌种植后,当年就解决劳动就业30余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1万增长到120余万元,同比增长6倍。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望突破200万元。年青的致富带头人、现任培文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利宝信心满意满地告诉我们,“瓜蒌全身是宝,我村未来发展目标是深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细化‘村集体资金入股+种植大户合作’方式,以培文瓜蒌种植及深加工为平台,大力扶持村里农户种植瓜蒌,通过回收瓜蒌籽及瓜蒌皮、瓜蒌根,做大做强瓜蒌特色产业,使‘培文瓜蒌’品牌走出省市,面向全国”。
走进镇江村“羊肚菌+西瓜+哈密瓜”三茬连种羊肚菌种植基地,一个占地30亩,一期建成56座标准大棚, 能完成收储600斤烘干羊肚菌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在阳光的反射下,耀眼醒目。据了解,此项目于2023年11月顺利通过了验收,并成功申报为省委组织部的村级集体经济重点扶持项目,最大程度发挥土地效能,每年可解决了46名村民就近就业,为村集体增跨入150万元行列奠定了基础。
更有“开心农场”。一片高标准建设的50块“共享菜地”,使我们顿生好奇,看到一个个认领菜地人员名单,我真的为发明这种休闲种植方式的而点赞。“开心农场”创建,满足城区家庭成员能吃上自己采摘、种植的放心蔬菜,体会到农事的辛苦与乐趣,特别在培养孩子自力、认知能力方面受到城里人的青昧,也为海口乡村建设带来人气和流量,更使土地亩均收益超过54倍。真是“开心农场”各方都开心。
走进2022年4月,获批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观区海口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个面积达1.95平方公里,总投资10亿元的长三角三产融合智慧农业示范区工地,一望无际,尘烟滚滚,各种机械施工时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如阵阵号角,声声入耳,给人以振撼、激动。
据悉,一期核心启动区已建成投入使用。现有华茂、柏兆记、庆丰、金良友、大森林、针挑香、庆蕊等各类农产品加工主体20余家企业入住,形成了生产与加工、农产品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衔接配套的格局。产业园还充分挖掘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建成草莓、桑葚、圣女果、火龙果、水蜜桃采摘等省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0家,休闲垂钓渔业示范场10家,农家乐20家。园内永强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农大、安庆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优质白羽番鸭配套系培育、种鸭笼养关键技术、食品加工研究与应用,其食品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已建成,首条标准化加工线已投入使用,可日屠宰家禽3万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屠宰各类家禽3000万只,加工番鸭预制菜10000吨,将承担安庆市家禽定点屠宰、冰鲜配送业务。目前,年可出栏番鸭800多万只、番鸭苗2500万只,一个全国规模最大的番鸭产业基地在园区落户,其部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的番鸭苗年销售量高达3000万羽,“宜源”牌番鸭成功注册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各地。
当谈及海口镇“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时,镇长王兆环如竹筒倒豆。说:有培文村200亩瓜蒌基地、河港社区200亩“百草园”,有镇江村40亩羊肚菌基地、保婴村10亩灵芝种植深加工产业园,有巨网村丝瓜络100余亩实现规模扩产,有昌宁-河港“村村融合”羊肚菌种植50亩项目已取得收益;有南埂村与湖滨公司合作共建的100亩“蓝湖”特色种植基地,还有海口村月埂观光民宿……”
十村十面,生机无限。
一连串“有”字后面,是海口镇立足江河资源禀赋,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引培并举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的缩影。“一村一品”的扎实推进,使海口全镇村级经济展现出强劲势头,爆发出无限生机活力。截止目前,海口镇10个村(居)获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3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9个。2024年度,全镇村集体经济也将突破1000万元。
强龙头、补链条、建园区、兴产业、树品牌!
大观区立足“一区一园”“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聚力“农业出彩”,在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全产业链打造、联农带农等方面示范带动效果显著,推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牵住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
“一村一委”驻点帮建路子新
地处安庆市城区西部的大观区,是安庆的“老城里”。在2005年之前,辖区内只有街道、没有乡镇。
由此可见,大观区真正意义上的“三农”工作开展较晚,但为何大观人在和美乡村建设上,能实现弯道超越,后来居上呢?
大观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慧介绍,大观区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初期,针对海口镇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卫生环境较差、村级集体薄弱等突出问题,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委有关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思想统一,上下齐心,高站位、高起点地推进。按照区委书记潘功发的话讲,就是“上下发力,用足用好全区资源,全力建设海口镇‘和美乡村’” 。
该区在吸取全国各地先进经验做法基础上,创新“一对一”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建立“一村一委”结对帮建抓基层的新尝试。即,按照“1名区委常委+N个成员单位”的方式,组建10个区级乡村振兴帮建团队,由常委部门作为帮扶单位。其中,书记、区长负责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细化每位驻点干部的帮建目标,激发全区干群“深入基层、服务百姓、振兴乡村”的良好环境。
该区及时出台《大观区“蹲点领办”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试行办法》,切实发挥好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和 “一线指挥部”作用,帮助解决乡村发展难点、“堵点”。区委书记潘功发、区长金玉带头坚持每周一天下沉镇村蹲点办公,深入村(居)、村组、农户调研,倾听百姓心声,起到了“火车头”领跑效应。
其他定点联系的区委常委、县干领导们纷纷响应,自觉坚持每月不少于1天的蹲点领办规定,走出机关,下沉种植园、走进产业区、问计于乡贤。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以乡村为家,坚持每周下沉村组办公2天,现场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该区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为抓手,成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各专班由区委、政府领导任组长,2-3个部门为牵头推进单位。各工作专班对照省、市、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及重点任务清单要求,明确重点任务,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工作调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坚持“一月一例会”“一季一调度”,把乡村振兴有关的研究会、推广会、协调会、成果展示会等统统搬到乡村召开,现场督办、跟踪问效、抓点带面推动工作落实。全区上下较好地形成了解决困难到一线、帮助指导到一线、转变方式到一线的政治生态。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培文村瓜蒌产业园建设大事记”上,按照时间顺序。一条条地记录着从规划建设到幼苗种植,从初次挂果到喜获丰收,从瓜蒌籽深加工到产品销售等时间节点,区、镇两级领导对瓜蒌产业建设的重视情况。
有大观区委书记潘功发率领区委、政府领导及区直有关部门有员,到培文村实地督导调研瓜蒌种植基地项目推进情况。
有大观原区委副书记、驻点点长张晨带领区、乡驻村人员帮扶培文村发展瓜蒌种植的全过程。
有海口镇党委书记刘喜喜、镇长王兆环等到培文村现场解决瓜蒌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条目。
我们知道,这密密麻麻的记录,只是大观区各级上下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个别场景,表现的也是冰山一角。我们采风中了解到:
——区委书记潘功发驻点帮建的镇江村,扎实推进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打造“看江豚、品徽屯鸟、相聚在镇江” 城郊休闲、观光产业链,提升人居环境、壮大特色产业、加速农文旅融合等措施 ,使一个基础薄弱的小村,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极短时间内,成为“乌鸦”变“凤凰”的现实版。
——区委副书记、区长金玉驻点帮建的河港社区,建成“百草园”200亩,集菊花、丹参、羊肚菌等种植为一体,发挥土地增殖效益,引资建设电商产业园,使一个集体经济不足20万元的较落后社区,3年实现跨越发展,到2024年可突破150万元。
——区人武部驻点帮建的海口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一任接着干,一任更比一任强”的目标,联系协调政府部门、城区相关企业对口支援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方法,帮助解决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先后组织民兵300人次,参与清理沟渠、治理环境、亮化道路、绿化沟渠,使一个原本脏乱落后的村庄,成为观光休闲的秀美村庄。
……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观区驻村的每一个常委、每一个干部,都能沉到乡间,扑在乡村,真心指导村级党组织建设,真情帮助理清建设思路,倾情谋划产业发展方向,扎实解决突出矛盾,带头倡导文明新风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才干,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为驻点村的“和美乡村”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八仙过海显神通”,一个“学、赶、超”的喜人态势在大观随处可见。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3月,“一村一委,蹲点领办”制度开展以来的2年多时间里,区委书记领办100余次,其他各级领导干部领办600多次,高效解决村庄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引资招商等群众关心民生事、烦心事1500余件,深受乡村干部群众的好评。
“一村一策”,铺就乡村新画卷
汽车开进十里铺乡茅岭村,刚下车,一幢建筑恢宏的村部综合大楼矗立面前。来到村部,当看到群众服务中心秩序井然、文明实践场所清新亮丽、图书馆(室)一尘不染,大家不约而同发出赞叹之声。
在吴福稳书记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村史錧,详细了解到茅岭村人从农民变居民、农村变小区、农业变工商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茅岭村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从名不见卷到家喻户晓的拼搏奋斗过程。
如今,茅岭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了。
2016年起,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面对全村整体征迁,村民失去土地后的焦虑与困惑,茅岭村人认真分析发展中的短板瓶颈,及时转变思路,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清产核资、股份设置、股权界定、折股量化等措施,统筹整合资源力量,成立茅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入资金6000万元,集体股、个人股和贡献股分别占20%、40%、40%,实现村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转变。
近年来,茅岭村抢抓机遇,坚持“党建十合作社十公司”模式,走强村富民兴业之路,实施多轮驱动发展战略,变“单一发展”为“多线发展”,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激活乡村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实现乡村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和利用,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能。他们通过盘活厂房资源、搭建“双园”平台、发展楼宇经济,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建成占地28亩的茅岭民族文化创意园,争建成1.2万平方米综合楼,引入安庆裴氏中医医院、安庆市天福运输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入驻,年创收近100万元。依法全资成本价收购安庆信合置业公司股权,搭建占地面积132亩大观绿色建材产业园,引进新型建材企业1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9家,带动就业400多人。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15%以上增长,2024年,可达到750万元。
2019年开始,茅岭村已连续6年实施村集体收益股金分红,总额达450万元。同时,每年拿出不低于10%的收益金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小区精神文明创建等,使“民生温度”,“幸福厚度”得到提升。
一个“就业有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态宜居、人民富裕”的茅岭村,从此名声远扬。2024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巴特尔来村调研;同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在安徽调研时高度赞扬了该村“和美乡村”工作上的成绩;茅岭村也先后获得安徽省和谐民族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据陪同采访的大观区宣传部副部长介绍,茅岭村的发展只是大观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它村也是各有优势,特色分明。
有“借地生金”发展“飞地”经济的十里铺乡凤凰村,他们坚持以“党建+”谋定产业发展新路径,投入860万元收购十里包装工业园内安徽博通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土地与厂房,招商引入多家新质潜力公司。通过对外租赁、资产转让等多种方式,将村部大楼、山场、边角地块等进行出租,壮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2024年将跃入200万元的行列。
有“腾笼换凤”,引入新质产业发展的十里铺乡五里村,他们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先后投资400多万元用于改善产业园区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五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打造成为“智能制造、服装加工、电器装配”生产加工基地。截至目前,共引进各类新质企业、个体户52家,仅产业园的年租赁收入就达200多万元,使集体资产保值增效,为2024年集体收入突破500万元奠定了基础。
有“村村融合,抱团发展”的海口镇河港社区与昌宁村。它们利用河港社区土地资源优势、昌宁村资金优势,合资成立安庆港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村(社区)+自有公司+菌孢公司”运作模式,通过统一采购农资、销售农产品、共同投资发展等方式,合作种植羊肚菌项目,两村各占50%股份,实现、抱团发展。该项目总投资1600万, 2023年底启动建设,现已完成一二期投资建设。基地采取“菌瓜轮作”模式,实现“一季菌、一茬瓜、棚不闲、效益佳”的高效农业种植目标。按照当季市场价预计年收入可达245万元。
还有“党建+产业振兴”“党建+生态振兴”“产业+项目建设”等特色模式。
村村有对策,户户有增收。
近年来,大观区坚持党建引领,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的模式,打造“春风十里365”“红领背包小分队”“红领议事厅”等党建品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链式集群连片发展,建设大数据智慧农旅产业园项目,精准实施 “一村一策”,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全区村集体经济呈现“多点开花遍地香”的良好态势。
据了解,2023年,辖区17个村(居)经营性收入共计1933.42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13.73万元,同比增长40.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其经济强村16个,占比94.1%,排榜全市第一,处全省第一方阵。
逐梦沃野绘画卷,和美乡村看大观。
随着“一区三园”的建成、独秀园景观的改造升级,集贤时空文创园一、二期工程的开放运营、大观亭遗址片区保护性开发等项目的建成,一个个有江有河、有形有魂、有景有品的“和美乡村”正在加速崛起,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作者朱树德,安徽省太湖县刘畈乡人,1984年10月入伍,供职于安庆市大观区人武部,系安徽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家协会、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获得全国散文年度评选二、三等奖。
编辑:周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