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学”与“天文历法”的双角度来研究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民俗学”与“天文历法”的双角度来研究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访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专家王娟女士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等品牌栏目主讲人钱斌先生
编者按: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四川阆中、河南洛阳、河北邢台等地还掀起了春节发源地之争。同时,一轮又一轮关于传承和发展春节文化的讨论也甚嚣尘上。12月20日至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2024“春节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包括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专家王娟在内的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春节重要发源地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局长张玉杰先生也应邀参会。同时,国内各相关媒体也开展了春节成功申遗后的系列访谈。但是,日前所有媒体刊发的系列访谈,包括即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春节文化论坛”均系从民俗学、社会学这一层面对春节文化开展反思和研讨。为此,中国春节发源地阆中的文化界有识之士牵头,由新阆传媒全营运中心、恒日文化创意工作室组织开展的国内系列访谈,首次从“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天文历法”的双角度来对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专家公益性访谈。今天邀请到的嘉宾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专家王娟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等品牌栏目主讲人钱斌先生。以下为详细对话采访内容。
记者:王娟女士,钱斌先生,二位专家好,很高兴与你们二位进行对话,春节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必你们一定也非常高兴,你们二位老师,一位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民俗专家。一位是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等品牌栏目的主讲人,二位老师作为著名学者,愿意从民俗学与“天文历法”的双角度来谈谈研究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吗?
王娟:朋友们,大家好,我不是历法专家,对历法不熟悉。作为民俗学学者,我与阆中结缘颇深。两年两次参加了阆中的春节文化论坛。关于春节文化,过去从民俗角度我谈的内容太多了。我想这次尽量从历法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与历法的确定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对固定和统一的历法,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概念,也就没有了文化建立和展示的平台,因而也就不会有文化。因此,有人说历法的确定是“民众衣食之始”,“文化传统之本”,一点儿也不过分。“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劝农教稼,以利民生。
钱斌:很高兴与来自阆中的朋友进行对话。我与阆中的结缘还是今年9月份在浙江杭州沈括研究会成立大会与学术研讨会上,我与浙江大学祖慧教授等8名全国专家同台演讲。在这次会议上,我认识了来自四川阆中的文化学者陈恒先生。陈恒先生的演讲给我以及所有的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之后,陈恒先生常通过微信与我交流,他的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东西我也常常浏览。这次受陈恒先生之邀请,参加这次公益性访谈,我是非常开心地接受了这样的访谈之约,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历法的专家。但是我很高兴来参加一群有梦想、有追求、有担当的人所开展的活动。
记者:我注意到了,王娟教授刚刚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2024“春节文化论坛”,在论坛上,王教授在分论坛二作了“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元日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实践”的主题演讲。从演讲题目来看,角度应该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谈的吧,这次访谈,王教授可否从天文历法角度谈谈春节文化的传承发展?
王娟:春节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历史,有“历”才有史,节与日,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节日”这个词。所以任何节日也不可能离开历法而单独存在。关于历法的确立,有如下几种说法,一是伏羲说,即认为是伏羲创立了历法,如《周髀算经》中有“古者包牺、神农制作为历,度元之始。”的记载。《汉书·律历志》中也有“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另外一种说法是神农创立了历法,如晋杨泉《物理论》中有“畴昔神农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尧建立了历法,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就是说,自伏羲开始,历代圣哲如神农、颛顼、尧、舜等人“殚精竭力,绵祀历年,察悬象之运行,示人民以法守”。历法的最终确定和建立历经几代帝王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完成。
关于远古时代的历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典籍中较少记载,《史记》中没有提到黄帝之前的历法,但是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黄帝之前,古人已经有了《上元》和《泰初》等历法。虽然如此,但是,由于朝代不同,岁首的月份却大不相同。夏代把一月看做是“正月”,也就是岁首,商代把十二月当做岁首,而周代将十一月推为岁首,秦代和西汉初年沿用的是《颛顼历》,即将每年的十月定为岁首。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落下闳和邓平修改历法,最终启用《太初历》,将每年的一月作为“正月”,也就是“岁首”。《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而又科学的传世历法。首次把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紧密结合起来的,就是落下闳,所以,谈春节文化,离不开《太初历》,也不可能离开落下闳。
记者:四川一直在开展的落下闳与春节文化的研究,钱斌教授作为著名学者,今年9月份也参加了杭州沈括研究会成立大会及学术研讨会,您的精彩发言也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那么,能否谈谈下一步应如何做好落下闳以及春节文化的研究吗?
钱斌:好的。关于对落下闳的研究。我想谈三个方面,就是应该做到“三化”。第一是精细化。应该深入做落下闳文化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对落下闳这个名字也就是仅仅对这个人的研究。而做落下闳文化的研究,首先就应精细化。要做到专、精、细,杭州做沈括的研究,沈庆跃会长把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全球能找到的所有版本都找到了,我不知道对落下闳的研究做的怎么样,阆中的春节文化论坛开展几年了,我也没有受邀参加过这个论坛。杭州会议时,我与陈恒先生作了一些交流。他告诉我四川几年前就成立了“一会一所一中心”,有落下闳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会,还有落下闳研究所。说来机构也还挺多的,想必作这一块研究的人也不少吧。但陈恒先生告诉我,很多的研究停留在对落下闳这个人和对《太初历》的研究上多一点,包括落下闳的姓氏、籍贯、生卒等。对落下闳文化的推陈出新还有待加强。包括上次杭州会议,虽然是关于沈括的研究,沈括的《梦溪笔谈》囊括了30多个学科,但上次杭州会议我明显感觉到大家对沈括的“十二气历”更感兴趣一点。因为历法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一天都需要用历法的日期进行标记。上次在杭州演讲时我谈到,涉及沈括的30多个学科都应深挖细挖,那么,关于对落下闳的研究呢?可不能每年等着要开“春节文化论坛”了,赶紧写几篇泛泛而谈的文章,那样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前几天看到新闻四川落下闳研究中心马上要出版《落下闳历史文献汇编》,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落下闳与沈括相比,相对单纯一点,主要就是涉及《太初历》、浑仪、浑天说、通其率算法等理论,但只有把这些与落下闳有关的内容全面研究透了之后,才能全面地认识落下闳。我是做科学史的,做科学史的很早就有西方伪史的概念。包括是不是存在达芬奇这个人也一直是存疑的。所以落下闳的研究,我看到有的研究甚至认为,是否存在这个人的名字就叫“落下闳”也值得研究,陈恒先生与我交流告诉我,他保存的明朝嘉靖年间重印的宋元丰年间的《华阳国志》关于落下闳也是两个名字:洛下闳、洛下宏。甚至明代就有学者提出落下闳叫黄闳。落下这个姓氏,除了落下闳之外好像还没有第二个,读音有的说读“Luo”,有的说读“Iao”。这都是值得研究的内容。第二是深入化。阆中的落下闳与杭州的沈括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奇才”。落下闳与沈括分别被命名为16757号和2027号小行星,其名字被镶嵌进茫茫太空,这就是后人对他们的认可。上次陈恒先生来杭州演讲时,开场就讲到了落下闳与沈括的千年千里之约,媒体宣传报道时也用了春节故乡与钱塘古都的千年“文化交汇”,我觉得这个定义就非常好。但无论研究《太初历》还是落下闳,不能简单地只是阐释他所取得的成就。说实话,那些当时了不起的的成就,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许已经很低端甚至很落后了,比如落下闳《太初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502天,现在一个回归年平均长度数据是365.2422天,如果我们推新阳历,肯定是不可能继续用他那时侯的数据了。我们要把这些成就看成是文明成果,要研究它们与当时社会的互动,研究它们是怎样融入我们的历史文化之中的,未来有可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什么样的启示,而不是反复研究他做了些什么,如何如何了不起,如何如何有名并影响了后世。第三是集约化。要构建平台,汇聚各方面资源、各种力量,共同托举落下闳的研究。关于落下闳的研究,你们有专业的研究机构“一会一所以中心”,除了我知道的外,不知道还研究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没有。也有非专业的研究机构甚至是民间的,阆中的陈恒先生告诉我他研究落下闳没有1分钱的资金,过去当乡镇主官,现在休闲养老,但又不想尸位素餐,混吃等死,而是要“养”出别人敬业也达不到的成绩。只有全靠一腔激情,自费垫资出版一部著作就花了数万元,马上又打算自费出版第二部《中国春节发源地阆苑探秘》,搞文化研究很多时候是流汗、流血、还要流泪,甚至是被误解、被污蔑、被中伤。但他的研究还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其著作还填补了历法界的空白,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记者:那么请问王娟教授,民俗与历法之间的关系,究竟该怎样来认识,想必广大读者朋友对民俗与历法之间的实质区分和联系更感兴趣一点,可以谈谈这个问题吗?
王娟:首先,历法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会看不到昼夜、季节和年轮的交替。尽管人们的计算标准不一样,但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和对时间的计算。唯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对年轮、季节和时间的计算情况和标准的事件就是传统节日。因为,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会在季节、年轮或历法纪年的关键时期举行庆祝活动。而这种庆祝活动就是节日。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围绕着季节和年轮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制定的。例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既标志着冬天的结束,也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同时,还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其次,历法的确立使得是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的展示场。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衣着饮食可能非常简单朴素,但节日期间,人们会选择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服饰和饮食。所以,节日期间的饮食、服饰是我们研究传统的服饰、饮食习俗和探讨饮食、服饰习俗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的重要场所。
第三,历法的确立还为人们集中表现传统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重要场所。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要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请神、谢神、拜神、祭神和其他巫术仪式活动。平常,中国人的“泛神”思想也许不太明显,但在节日期间,这种思想却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例如,传统春节期间,中国人要参拜和答谢数不清的神。家中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神。如门神、牛神、马神、床神、场神、井神、火神、水神、仓神、灶神、财神、土地神等等等等。所有的神我们都要拜到。为避免遗漏,家家几乎都要贴一幅“天地全神”的神马,或者将“天地君亲师”放在神龛的主位。因此,节日对我们研究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历法的确立还是人们集中展示自己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观、伦理观的重要场所。人伦之间的关系,如长幼、尊卑、亲疏、远近等都体现在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使这种关系公众化。所以,节日又是我们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关系的重要途径。节日还是人们跟逝去的亲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场合,人们可以通过“室祭”、“墓祭”、“祠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跟祖先进行多层面的交流。人们通过节日中的各种祭祖活动来认识自己的家族和宗族成员,熟识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和身份。
记者:刚才钱斌教授谈到了落下闳研究的“三化”,让人感到印象深刻,那么做好落下闳的研究和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请问钱斌教授,除了“三化”之外,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内容,特别是应该把握哪些方面的重点?
钱斌:在对落下闳的研究过程中和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认为要把握“三个要点”。
其一是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不要怕人说落下闳不好,也不要神话落下闳,把他看得无比高大。要还原落下闳的历史本来的真实面目。关于《太初历》,史记的记载也是“邓平历”,似乎邓平的作用更大一点。现在很多时候谈到《太初历》,好像成了落下闳一个人的历。实际,落下闳负责“运算转历”,《汉书·律历志》也记载“更以推算,如闳平法”,这是历法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改历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邓平、唐都、倪宽、射姓等人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二是抵制文化复古主义。落下闳有些看法,现在看来也不乏真知灼见,具有指导意义,比如以建寅月为岁首,恒定中华传统春节2000多年,没有落下闳,也没有春节今天成为世界遗产。但是时代是进步的,我们不能想象,两千年前的一套东西,拿到现在还能用,那我们这个社会还怎么进步呢?所以正确的方法,是用落下闳的思想做指导,而不是把他的东西照搬过来,反复不停地“炒剩菜”,炒久了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在这一点上,上次杭州会议我就讲了,你们阆中已经做得非常好,推新纪元,研新阳历,还登录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倡议“用中华太初纪元助力构建国家新形象”。这种研究就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我们现在用的所谓“公历”,其纪元和历法实质都是基督教的,阆中的学者做到了推陈出新,新的中华纪元+中华阳历,特别是"中华太初纪元"实质就是春节纪元,高层也一直要求我们要守正创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研究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一项创新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有利于中华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其三是追求惠民的实用主义。无论是落下闳的研究,还是春节文化的推广,我觉得都应该立足惠民,实用,让落下闳的文化、思想感染一代一代人,让春节文化带来“真金白银”,给人民群众实惠和利益。上一期陈恒和刘明弟二位先生的访谈内容我也看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飞牛肉”与“张飞猪肉”的对比,“张飞猪肉”学术性肯定比“张飞牛肉”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张飞牛肉更能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当然,你们阆中也可以继续开发张飞猪肉这个产品。所以做落下闳的研究与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是要做这样的研究,要做“有思想”的落下闳文化,用文化普及落下闳,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对于一些“大咖”,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多时候甚至达到了“捧杀”、“跪舔”的地步。我不反对尊重学术名人,这其实背离了研究的初衷,只有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才能真正讲好有温度的中国天文学家落下闳的故事。才能在新时代,让落下闳的思想和成果继往开来,惠泽更多的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谢谢二位教授的精彩发言,二位专家来过阆中吗?对阆中古城印象怎么样?关于春节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还有什么补充要说的内容吗?
王娟:阆中古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徽州古城一起,被认为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迹甚多。2020年春节期间,本人有幸到阆中参加了“我们的节日:春节文化论坛”活动,对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4年,再次参加阆中的“春节文化论坛”,并有幸结识了陈恒先生,深深感动于陈恒先生对于中国历法研究的执着、认真和热爱。陈恒先生著有《中华纪年法与落下闳春节文化二十四节气历研究》一书,是历法研究领域中的一本重要的著作,影响极大。他还拜托我为其新作《中国春节发源地阆苑探秘》写了序言。该书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阆中地区的诸多历史文化现象,如文化名人、历史事件、碑刻铭文、宗教信仰、地方风俗等进行了详实而又系统地探讨和研究。难得的是作者在爬梳资料的过程中,尤其关注各种细枝末节,并善于于微小之处发力,以小见大,展示出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实际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民间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具推动性。希望能有更多的民间力量进入文化研究的领域,促进文化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钱斌:阆中是个好地方,我受陈恒先生所邀,准备女儿放寒假后专程从合肥坐高铁来阆中走一走,看一看,实地学习、体会、感受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春节发源地的独特魅力。
(中华新阆传媒社营运中心 恒日文化创意工作室 独家发于四川阆中)
嘉宾简介:
王娟,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民俗学硕士。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教授。主要著有《东方神话经典》、《西方神话经典》、《中国民俗文化》、《民俗学概论》、《女娲神话的民俗研究》等著作,主持并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大典·民俗典》的编撰工作。荣获北京大学通用电气教学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所著《民俗学概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钱斌,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理学博士,全国优秀教师。央视品牌栏目《百家讲坛》《法律讲堂》栏目和纪录片频道主讲人,主要从事科学和文化的生态与传播问题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30余项。开创了“用文化普及科学”的新路径,创新了基于“情感认同”的新教育教学模式,展开了中华文化力的研究,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在《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全国唯一拥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高校教师,网络课程浏览量超过两千万人次。近年来,被国家图书馆等机构邀请,举办讲座500余场,成为浙江“文澜讲坛”客座教授、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湖北“长江讲坛”、山西“文源讲坛”、湖南“湘图讲坛”等特邀讲师,被安徽省图书馆评为“2014年度听众最喜爱的主讲人”。
编辑:周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