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暑期课堂40名大学生如何被非遗“乔氏琉璃”疯狂圈粉
中国晨报山西阳城消息(通讯员 陈来全 马玉 本报记者 杜 俊阳城报道)7月3日,阳城县凤城镇后则腰村的阳城琉璃博物馆迎来一群青春身影。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40名(22、23级)学生,他们怀揣好奇与期待,在此开启沉浸式琉璃文化研学之旅,通过参观、体验、互动,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遗 “乔氏琉璃制作技艺” 的匠心魅力,让暑假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
研学从琉璃十八罗汉像展区拉开序幕。展柜中,罗汉像神态各异:有的凝思静坐似参透世事,有的怒目威严尽显护法之态,流畅的衣纹线条与绚丽的彩釉工艺相互映衬,生动诠释着明代琉璃艺术的精湛造诣。移步“二十八星宿”主题展厅,星宿文化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奇妙关联缓缓铺陈,“青龙”“白虎”等四象守护神的神话故事,让遥不可及的星宿化作充满想象力的文化符号,点燃了学子们的探索热情。
琉璃艺术厅内,一座气势恢宏的琉璃九龙壁震撼亮相。九条蟠龙在祥云间矫健穿梭,釉色随光影流转,每片龙鳞、每缕云纹都雕琢入微。讲解员介绍,九龙壁从设计到烧制需数十道精密工序,任何偏差都可能前功尽弃,尽显匠人“火中取艺”的极致追求。泛黄文献与流光展品间,从唐宋瓦当到明清照壁的艺术脉络清晰可触,明代“九龙壁” 复刻残片上的釉色,仍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走出展厅,师生们深入琉璃生产线,见证泥土幻化的奇迹。原料车间中,黑色页岩经粉碎、淘洗、陈腐,蜕变为细腻坯料;塑形区里,七旬老师傅竹刀翻飞,转眼就在泥坯上刻出牡丹叶脉,转盘旋转间,古朴香炉雏形渐显。窑炉前,1100℃的红光映照着邓朝龙老师的讲解:素烧坯体浸入矿物釉料,再经高温淬炼,完成从泥土到琉璃的涅槃 —— 这便是“二次烧制”的奥秘。
古窑遗址旁,师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围坐对谈,从金元 “官办窑场” 碑刻到当代钛金釉料创新,揭开“窑火不熄”的密码。学生们用镜头记录老匠人捏制琉璃花钉的过程,笔记本上“铅釉配比”“火痕控制” 等细节密密麻麻,博物馆的3D琉璃模型,更让传统与现代思维碰撞出火花。
自2024年起,阳城琉璃博物馆已接待100批次研学团队、超2万名学生,“活态传承+数字活化”让古老技艺走进青春世界。阳城琉璃始于西汉,明清时乔氏作品成为故宫御用,现珍藏于世界级展馆,2008 年列入国家级非遗。
如今,后则腰村16家企业年产值达3.75亿元,“琉璃重生计划”推动古窑保护与创新,更与故宫达成修缮合作。
研学之旅接近尾声,博物馆的玻璃幕墙折射出流金光芒。讲解员的话语在耳畔回响:“....这火从汉朝烧到现在,该你们接柴了.......。”
同学们走出博物馆望着窑炉中正在淬炼的新一批素坯,心潮澎湃。他们深知,这千年的窑火从未熄灭,承载着先辈智慧与心血的釉彩传承至今。如今接力棒该交到我们手中,新时代的我们定当肩负使命,让古老的技艺在创新中延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华,续写华夏文明的灿烂篇章 。
编辑:关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