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黄埔军校”百年历史之选址黄埔岛
百年前,黄埔军校甫一创立,便受到国人瞩目。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学校,它的存在就如美国的西点、苏联的伏龙芝和法国的圣西尔,它秉持孙中山先生“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之理念,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这所军校的影响依然存在,关于它创建的故事依然被世人所乐道。
【创建黄埔军校】专题便聚焦黄埔军校的创建,对军校之筹备作较为详细的解说。文章并非以时间为序的事件罗列,而是选取关乎建校的几个关键点,讲述孙中山先生于何时、何地、如何决策建立军校,讲述中国共产党参与筹建军校,讲述军校筹备委员会从保定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选拔教官,讲述选址黄埔岛等,通过关键点搭起黄埔建校之脉络。在对建校历史的梳理中,可见当时中国各方力量对黄埔建校的支持。这体现出当时的中国对以革命救中国、以革命之军队促统一的企盼。
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创建黄埔军校】专题刊发6篇文章,意在回望百年峥嵘,钩沉历史、对照现实,始终不忘黄埔建校之初衷,不忘两岸黄埔人共同的革命记忆,不忘黄埔军校创建人孙中山先生所期许的“统一是中国全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是受害。”
1924年1月28日,经孙中山亲自选址,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长洲岛。长洲岛是珠江的江中之岛,岛上陆地面积大约为8.5平方公里,岛上地形以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中北部为丘陵,其余为平原,最高点海拔不足百米。岛上植被繁茂,河流密布,宋代就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
明代时,长洲岛上就有船舶修理厂。清康熙年间开海禁,设立了粤海关。清政府规定广州为对外贸易唯一口岸,粤海关就在长洲岛上的黄埔村设立了黄埔挂号口(黄埔海关的前身),对进出船舶进行查抄、征税,行使海关的职能,掌管中外商船出入黄埔的货物装卸、过驳等事宜。长洲岛周围水域是当时外来船只的停泊地,是黄埔挂号口税吏兵丁们的作业区域。所有外来船只的维修都集中在长洲岛上的船坞。
长洲岛南连虎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是守卫广州的第一道防线,而长洲岛上修建的白鹤岗、大坡地等7座炮台组成的长洲要塞就成为守卫广州的第二道防线。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的时候,黄埔地区的人民就非常支持禁烟运动,协助官军收缴了近两万箱鸦片送往虎门销毁。鸦片战争期间,黄埔乌涌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力抗击英军侵略,后世称为“乌涌战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曾要求清政府割让长洲岛,由于番禺十三乡居民强烈抗议才没有得逞,英国人继而强迫割让香港岛。1845年,苏格兰人约翰•柯拜修建了黄埔船坞。后来,清同治年间,粤海关黄埔分关黄埔挂号口迁到长洲岛北岸,仍用“黄埔”旧名。久而久之,长洲岛就被人们称为“黄埔岛”。
清咸丰年间,黄埔挂号口改建为黄埔分关。岛上的要塞建于1870年。直到1924年黄埔军校创建时,岛上还保留着当年保卫海岸用过的大炮。黄埔分关建成后,国内外商贾云集,交流密切,不少外国商人和水手在岛上居住,对外贸易十分活跃,还有外国人在这里创办实业,发展经济,例如开办船舶制造厂、修理厂等,长洲岛迅速繁荣起来,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的产业工人。
黄埔岛上曾建有多所军校。1880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用刘坤一赠款在黄埔创办广东西学馆(另有一说是,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花费白银8万两开办了广东西学馆)。西学馆自1881年1月动工兴建,1882年1月竣工,“计前后楼房4进,左右住房22间,更楼、厨房、茶房、俗房、厕所俱备”,“其规模程式,兼用中西”。张树声仔细斟酌核定了学馆章程,委任丁忧在籍的翰林院编修廖廷相为学馆总办,从福州船政学堂及各处选调了精通外语和算术者充当教习,同时还与驻英公使曾纪泽联系,请他代为物色聘请“精通驾驶、饶有才略之人”赴粤担任学馆洋教习。1882年开学时,又更名为广东实学馆,旨在培养军事科技人员。实学馆分制造与驾驶两科,学习内容除中文、英文、算术(包括代数、几何、三角、测量)外,制造科学生学习重学、微积分、化学、格致、汽机、造船、造炮等,驾驶科学生学习航海诸法、天文、船艺等,5年为期,首届招生50名,是为广东海防教育的发端。
1996 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面貌、原尺度”原则,重建已毁的黄埔军校校本部
1884年7月,张之洞接替张树声任两广总督,把学校改名为广东博学馆。张之洞认为:“到外洋诸国于水陆两军皆立专学。近年天津福州皆设水师学堂,而天津兼设武备学堂以练陆师。广东南洋首冲,较他省为尤急。”可见张之洞倡办广东水陆师学堂,是总结了中法战争教训,认为广东为国家南大门,位置十分重要,天津、福州都有水师学堂,天津还有武备学堂,广东更应该创办水陆师学堂。同年,设广州黄埔鱼雷局,1886年附设鱼雷学堂,培养鱼雷艇官弁,共办5届,招生数十人,及格毕业者19人。1887年8月3日,张之洞在博学馆原址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两所军事学堂之一。除了黄埔船坞,张之洞又在岛上征地47亩,用去白银约5000两,建造校舍和机器厂、铸铁厂、储料场、打铁厂、工匠房、操场、演武厅以及码头、石堤等设施,之后又新建了一座制造管轮的机器厂。
广东水陆师学堂分为水师和陆师两部,新学堂建成后,八卦山以东的旧堂舍专居陆师学生,称陆师诵堂;八卦山以西的新校舍住水师驾驶、管轮专业的学生,称为水师诵堂。整个校舍分为水师讲堂、水师操堂、陆师诵堂、陆师操场、陆师马步炮操场五部分。水师学生学习英语,设管轮、驾驶两专业。管轮专业学生学习机轮理法、制造运用;驾驶专业学生学习天文、海道、驾驶、攻战之法。陆师则学习德文,设马步、枪炮、营造三个专业,开设海道、驾驶、攻战等课程。创办之初,水师、陆师各招学生70人,后来水师的管轮、驾驶各招70人,共有学生210人,学制3年。
1889年11月,学堂又增设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等五所西艺学堂。学堂总办为吴仲翔,后为魏瀚。因当时学堂认为英国海军最先进,德国陆军最先进,提出“水师学英国,陆师学德国”,聘请英国人李家孜为水师教习,德国人欧披次为陆师教习。詹天佑也担任过该校教习。学生每年9个月在学堂学习,3个月在兵舰或兵营实习。水师学员毕业后,需到兵舰实习1年,后延至3年。学员除了在广东招生,还招收福建船政学堂及天津的武弁和文童。广东水陆师学堂的学生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内学生”,从“博物馆旧生”中挑选30名;二是“营学生”,从军营武弁中挑选20名;三是“外学生”,招收16到30岁文生20名。
张之洞认为这样的搭配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内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缺乏实践经验;“营学生”有实践经验,但文化知识欠缺,他们在一起学习,便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营学生”与“外学生”年龄较大,学习外语有一定困难。张之洞考虑到这一点,除了请外籍外语教师,又聘请翻译一名,在课堂“转相解授”。有论者指出,广东水陆师学堂的创办,不但是广东官办学堂之始,还开了广东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
1893年,两广总督李瀚章将广东水陆师学堂中水师、陆师分开办理,陆师诵堂停办,水师诵堂则改为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黄埔水师学堂规制、课程仿照马尾、天津水师学堂成法,并根据广东实际情况,略作变通,设管轮、驾驶两专业,学制3年。
1904年,总办魏瀚将黄埔水雷局附属鱼雷班并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增设鱼雷生名额40名,并改称广东水师鱼雷学堂。学生除了学习驾驶,兼学管轮、鱼雷课。这是中国海军早期航轮兼宜制度的尝试。
1906年,魏瀚在水师鱼雷学堂同一校舍办海军工业学堂,改校名为广东水师工业学堂。1912年后,收归海军部管理,学堂改组,广东水师工业学堂的学生归并于水师,广东水师工业学堂改名为广东海军学校。广东海军学校以肖宝珩为校长,学生定额130名,以“实施海军教育,养成海军人才”为教学宗旨,并定出校训四条:爱国、服从、名誉、乐群。修订学制:预科、本科各修3年,共12个学期毕业。预科开设课目:算术、代数、几何、量积、平面三角、物理、化学、英文、国文、历史、地理、绘图、操练、舢板、游泳等。本科学习课程:弧三角、航海、天文、微积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运用术、炮术、轮机、水鱼雷等。在此期间,孙中山曾到黄埔对海军学生讲话,训勉大家要爱国、振兴海军。直至1921年12月,该校因经费原因暂时停办,招生至第18期。黄埔水师学堂自开办起,共毕业驾驶班学生10名、管轮班学生198名。其第八至第十届驾驶班学生均前往北洋海军练习。
1902年,广东武备学堂(广东陆军中学堂)在广东黄埔水陆师学堂旧址成立,总办魏瀚,下设总教习、教习和助教,聘日本校尉官担任教习、助教。所招学生多属武秀才或文人出身,如李济深、姚雨平、黄任寰、张我权、张醁村等人。该校共办两期。第1期送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有31人,第2期学生约有100人。1906年改称广东陆军中学堂,将武备学堂第2期学生改为中学堂学生。
1905年5月,广东陆军小学堂成立,校址位于黄埔岛平岗武备学堂旧址。清末,清政府改革陆军学堂制度,仿效德国、日本将军校分为小学、中学、军官3级制。小学以高小毕业生或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对象,授以最基本的军事课程。广东陆军小学堂总办虞汝钧(后韦汝聪、黄士龙),下设监督、提调、文案、司事、司书等8人,教员设普通教员、兵学教员、音乐教员及官语(国语)、英语、德语、日语教员等共25人。从1905年至1910年,广东陆军小学堂共招收5期学生,480人,学制3至4年。毕业后即升入陆军中学堂。毕业生中,有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张云逸、陈济棠等人。
1906年,清政府为编练新军培养初级军官,令广东成立陆军速成学堂。于是,位于黄埔的广东陆军中学堂与两广总督岑春煊于1904年创办的广东随营将弁学堂合并,改称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校址迁至广州大东门外北横街,总办韦汝聪。陆军中学堂生编为第1区队,将弁学堂生编为第2区队,均属步科;另招收部分新生编成炮、工、辎重三科。共办两期,学制均为一年,第1期学生400名,于1907年6月毕业,毕业生李济深、陈章甫等人被选送保定军官学校深造,其余则分配到广东新军的学兵营及第一、二标(相当于团)任初级军官。第2期生300人,分编步、炮、工、辎四队,于1909年5月毕业,毕业生除11人送保定军官学校深造外,其余均分派到广东新军各标营任初级军官。教学内容:战术学、野外战术实施、军制学、地形学、筑城交通学、兵器学、数学、国文、操练、技术、品行;炮兵、工兵、辎重兵增加马学。
1909年6月,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改称广东陆军讲武堂,其编制分上级、下级两等,每级讲堂又分甲、乙两班。上级学员为陆军中职以上者,其中能听懂外语讲课者为甲班,不懂外语者为乙班;下级学员为陆军中职以下者,分批调集入堂学习,程度较高者为甲班,程度较低需补习者为乙班。初开办时,因广东新军仅有一个混成协,陆军中等职级以上军官为数不多,上级学员先未分班,后又改分班学习。一班毕业,再办一班。下级学员甲班,从督队官到事务长共约200名,分3期集训,第1期4个月;乙班40名,修业期半年。广东讲武堂总办为韦汝聪,下设正副监督各1人,提调1人,总教官、副教官、分教官、各科教练官、助教官等17人,文员、物资保障人员和勤杂人员112人。至军阀龙济光据广东时下令停办。
1906年5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州大东门外北横街批准设立了广东陆军测绘学堂。该学堂隶属两广督练公所参谋处,总办罗照沧,有教员20人。学堂设测绘简易科,分高等和寻常两个班。寻常班半年毕业,高等班1年毕业。后学制改为2年。第1期招生60人,于同年9月开学。共办5期(其中第4、5期合并),学生300人。此外,岑春煊还于1905年9月在广州北较场创办广东军医学堂,附设随营养病院,后将随营养病院改为陆军军医局。1909年,又成立了施诊所、医兵学习所和兵事研究所等机构。
1912年后,广东都督胡汉民将黄埔岛上的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易名陆军速成学校。陆军速成学校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个科,投考条件是中学毕业或相当程度学历、身体健康的18岁以上25岁以下男青年。后因学生增加,操练场地狭小,于是从黄埔岛迁到广州东门北横街。不久,二次革命爆发,陆军速成学校学生多参加反袁军事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该校学生各奔前程,自寻出路。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时,不少速成学校的毕业生加入粤军。
孙中山对黄埔岛非常熟悉,黄埔军校建立前,曾多次登上黄埔岛。孙中山曾经在长洲黄埔公园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护法战争期间,孙中山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海军护法舰队就停泊在长洲岛,著名的永丰舰(中山舰)就在其中;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曾率领海军驻扎在黄埔,指挥平叛。当时,孙中山平叛的军事作战方针是依靠海军力量坚守黄埔,命令北伐军回师讨伐陈炯明。他曾在永丰舰召集舰队官兵,发表演说,决心“由舰队先发炮,攻击在省叛军,以示正义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犹在”,然后“还驻黄埔,以候北伐诸军之旋师来援,水陆并进,以歼叛军”。孙中山亲率各舰由黄埔出动,炮击珠江沿岸叛军,但由于没有可靠的陆军配合,炮击行动不足以取得成效,舰队随即退回黄埔,与长洲要塞成掎角之势,与叛军相持。坚持数日,海军某些首领发生动摇,孙中山依然坚持“设行营于黄埔,专待北伐大军之回戈”的决策。另一方面,他说服海军坚守黄埔。7月9日,叛军占领长洲炮台,为避炮击,孙中山率舰队移泊新造河面。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
1923年10月,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程潜在黄埔岛建立中央陆军教导团,驻扎在黄埔岛前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的营房里,以培养军队基层骨干。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里的孙中山纪念碑
当时,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已提上日程,但还没有将校址定在黄埔。很多人主张,当时驻在广东的各派军事力量都办有自己的军事干部学校,完全可以在这些军校中选择一个加以扩充,不必重新建立。孙中山最初考虑把校址选在广州“测绘局及西路讨贼军后方医院”,为此“还形成了正式文件”。但到了1924年1月28日,孙中山决定把黄埔岛作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
作者:贾晓明
来源:《黄埔》杂志2024年第6期
转自:天下黄埔(黄埔军校同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