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跨界作案”,枸杞田上演“变脸大戏”!
中国晨报(通讯员 赵霞)近日,新疆乌苏市一片枸杞种植地成为了当地关注的焦点。朱某、吕某等六位种植户,他们满怀希望地种下一片片枸杞,期待着丰收的季节。可天不遂人愿,一场意外打破了他们的憧憬。张某雇用王某操作无人机为其小麦地喷施除草剂,然而,这一操作却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不久之后,朱某、吕某等六人发现他们精心呵护的枸杞田间出现令人揪心的景象:叶片发黄、皱缩干枯,仿佛被无情的病魔侵袭,枸杞植株们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这无疑给六位种植户带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心血似乎即将付诸东流。
在这样的困境下,朱某等六人一行果断委托新疆臻冠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期望能对枸杞受损的原因及损失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评估鉴定。该公司收到委托后,迅速做出响应,于2025年4月29日,指派由四名农业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价格鉴证师组成的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家团队奔赴现场。专家们一到现场,便立即展开细致入微的勘察工作。他们如同侦探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认真查看每一株受损的枸杞植株,仔细观察叶片的发黄程度、皱缩形态以及干枯状况,详细记录下各种数据。同时专家们还深入调查枸杞种植地的土壤情况、周边环境以及近期的气象条件等因素,试图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为准确找出原因奠定坚实基础。
据现场勘验情况显示,田间可见被鉴定地枸杞叶片上有斑点、退绿发黄、皱缩,症状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生长点凹陷,少见新生叶片,症状稍轻的新生叶片出生慢,叶片小,枝条短缩,生长发育严重受到抑制造成损失。涉案小麦地的阔叶杂草同样表现叶片退绿发黄、新生叶皱缩不平,生长点凹陷,生长发育受抑制等除草剂药害症状。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科学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探讨,专家团队初步判断,此次枸杞田间出现异常现象,极大可能是由于无人机喷施除草剂时产生的药剂漂移所致。当无人机在小麦地上空作业时,除草剂药剂在风力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漂移,不幸沉降到相邻的枸杞田中。这些除草剂对于枸杞植株来说,犹如毒药一般,导致枸杞叶片出现发黄、皱缩干枯等一系列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枸杞的生长和发育。这一判断为后续的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也为种植户们了解事件真相带来曙光。
在确定受损原因后,专家团队马不停蹄地开始对损失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他们综合考虑枸杞的种植面积、受损程度、预期产量以及市场行情等多个因素,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和精确的计算模型,力求为朱某、吕某等六位种植户提供一个客观、公正、准确的损失评估结果。这个结果不仅关乎种植户们的切身利益,也将成为解决这起纠纷事件的关键依据,为后续的赔偿协商和法律程序提供有力支持。
农业推广研究员陈金梅告诉记者,朱某、吕某等六人在乌苏市种植的枸杞,在张某、邱某雇用王某的无人机给其小麦地喷施除草剂后,田间出现叶片发黄、皱缩、干枯的原因与案涉除草剂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枸杞树即为双子植物,对案涉除草剂敏感,枸杞受害后致使叶片上产生斑点、变黄、卷曲、边缘干枯,新生枝皱缩,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影响枸杞正常的光合作用以及生长发育,导致枸杞产量和品质降低。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330000余元。
此次事件引起了的当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它不仅关乎朱某等六位种植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对农业生产安全的一次严峻考验。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新疆臻冠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其专业的态度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为解决这起纠纷事件提供有力支持,也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树立良好榜样。
同时我们也希望这起事件能够引起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农业生产安全的认识和管理,共同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广袤的田野上充满丰收的喜悦和希望的光芒。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起事件将得到妥善解决,农业生产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专家解析:案涉小麦地喷施的“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除草剂均为小麦地苗后除草剂,用于防除小麦地一年生双子叶杂草。枸杞属双子叶作物,对该类除草剂敏感。小麦地喷施除草剂时使用的是无人机喷雾不具备防护措施,即使除草剂自身没有挥发飘移性,但受施药过程中空中喷雾压力和自然风速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飘移风险。枸杞受除草剂危害后,导致叶片上产生斑点、变黄、卷曲、边缘干枯,新生枝皱缩,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影响枸杞正常的光合作用以及生长发育,造成枸杞产量和品质降低。
编辑: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