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资讯

“托起”残疾少年的足球梦:踢走命运的“残障”标签

2025-02-11 21:11:55 来源:中国晨报 作者:--

  在体育的广阔天地间,总有一些故事能直抵人心,震撼灵魂。就像独臂少年凯赛尔·哈斯木江,在足球场上挥洒汗水、顽强拼搏,以不屈的坚持诠释着梦想的力量,向世人有力地证明:身体的残疾绝非追逐梦想的阻碍,只要心怀热忱,定能跨越万难。

  吾拉依木·热西提,出生于新疆伽师县边缘的卧里托格拉克镇。自出生起,命运便给他设置了一道残酷的关卡——左下肢畸形,活动严重受限。尽管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历经多次康复治疗,却始终收效甚微,无奈之下,他只能依靠拐杖艰难行走。然而,命运的无情打压,并未熄灭他内心对足球熊熊燃烧的热爱。这份热爱,恰似黑暗中熠熠生辉的灯塔,穿透重重阴霾,照亮他逐梦前行的漫漫征途。

  与足球的初次邂逅,是在一个闷热难耐的午后。小区的空地上,邻居家的小伙伴们正尽情追逐着那个黑白相间的足球,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中,灵活矫健的身姿充满了活力,这一切像强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坐在一旁台阶上的吾拉依木·热西提。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眼中满是羡慕与向往。突然,足球滚到了他的脚边,鬼使神差般,他下意识地伸出脚,轻轻一踢,足球便缓缓滚动起来。刹那间,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涌上心头,他仿佛找到了生命拼图中缺失已久的那一块,一颗足球梦的种子,就此在他心底悄然种下,生根发芽。

  自那以后,足球成了吾拉依木·热西提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足球,他省吃俭用,用积攒了许久的零花钱,终于买下了一个小小的足球。此后,每天放学后,小村庄的空地便成了他的训练场。他拄着拐杖独自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记得第一次尝试射门时,他满怀期待,铆足了劲用力踢去,可由于左下肢畸形导致身体不稳,整个人瞬间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地。膝盖擦破了皮,鲜血渗出,钻心的疼痛让他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在学校中,他怀揣的足球梦想,遭到了一些同学的无情嘲笑与质疑。他多么的渴望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在足球场自由驰骋。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一个阳光格外灿烂的日子。2024年5月23日,村委书记来到他家,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新疆红十字基金会发起了“博爱天山·肢残公益救助”项目,通知吾拉依木·热西提前往伽师县维吾尔医院筛查现场,进行公益筛查。这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让吾拉依木·热西提一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幸运地紧紧抓住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当最终确认符合救助条件并且有可能恢复正常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吾拉依木·热西提的母亲满含热泪,哭着说道:“孩子,咱们终于有希望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勇敢尝试,去拥抱那个与足球紧密相连的未来。

  2024年6月1日,新疆红十字基金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与担当。他们不仅为吾拉依木·热西提以及一同通过筛查的患者提供了全额的医疗费用资助,还贴心地承担了患者及其监护人的往返交通费用,带领他们前往广东崇爱康复医院进行治疗。为这些身处困境、饱经磨难的家庭,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之光。

  康复训练的过程漫长而艰辛,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吾拉依木·热西提宛如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勇敢地迎接康复训练的重重考验。从最初必须借助辅助器械才能勉强挪动脚步,到逐渐能够步伐稳健地行走,每一步的蜕变,都饱含着他的汗水与坚持。随着身体状况的日益改善,他的眼神中,自信与坚定的光芒愈发熠熠生辉,曾经萦绕在他心头的自卑与怯懦,早已如过眼云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新疆红十字基金会的帮助下,吾拉依木·热西提不仅成功康复,还实现了自己的足球梦,在足球场上展现自我。他从一个需要人帮助的残疾少年,成长为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还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里减轻了负担。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只要心怀梦想,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他深知,自己能够重获新生,离不开新疆红十字基金会的无私帮助。他的心中,满是感恩与感激之情。于是,他暗暗许下心愿:未来一定要成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将这份爱与温暖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像他一样怀揣梦想却身处困境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新疆红十字基金会,凭借着深沉的爱与强烈的责任感,改写了无数像吾拉依木· 热西提这样孩子的命运轨迹。他们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世间的珍宝,都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每一个梦想都拥有无限的可能,都不该被命运的枷锁束缚。展望未来,新疆红十字基金会将继续砥砺前行,积极汇聚更多的爱心力量,搭建起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让更多像吾拉依木·热西提一样的孩子,挣脱命运的羁绊,向着光明璀璨的未来,展翅高飞,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编辑:杨龙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