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太行五老“好家谱好家风,传统文化保护经验交流会在太行耕读家风馆隆重举行

2025-04-22 14:26:06 来源:中国晨报山西 作者:卫江霞 王旭东

  ——专家学者共话家文化传承新路径

  中国晨报山西阳城消息(卫江霞 王旭东)4月20日,太行耕读家风馆内书香氤氲,一场“好家谱好家风”传统文化保护经验交流会在此隆重召开。来自晋城、高平、阳城、泽州、城区、沁水等地的20余名专家学者、家风实践者及“五老”代表齐聚一堂,共探家谱编修、家风培育的创新经验,为乡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新活力。

  参会“五老”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领域,有史志专家、蚕桑专家、医学名家、教育名人、收藏名家、企业名家,有中国好人、非遗传承人、红色文化宣讲员,共同的志向和担当使退休后的他们殊途同归,在弘扬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上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正如会场主题联:

  功垂谱牒,五老呕心修断简,栉风沐雨存真脉

  溯本开新,百家秉烛论遗篇,薪火传灯续太行

  ——耕读为基 家风馆成文化传承新阵地

  太行耕读家风馆作为晋城市太行乡土文化研究基地、市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晋城市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通过“展馆+研学+实践”模式,为青少年提供红色文化教育服务,吸引中小学生、家长、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和村民来基地接受"五史"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馆内陈列的《太行古名人文选》《战斗英雄时来亮传记》等多部地方名人文化书籍,以及“六名文化”(名村、名院、名谱、名碑、名匠、名俗)研究成果,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参照。活动伊始,与会者集体观摩了家风馆“英雄志谱园”“读书励志园”“耕读体验园”“家风故事园”,通过实物、影像和互动,感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文化内核。

  ——经验共享 多维探索家谱家风活化路径

  此次活动展出家谱、族谱、地方志书百余本,参会专家老师新带来参加研讨的谱牒16本,还有常治国老师带来的家族世系图、电子族谱等。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交流:

  ——家谱编修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代表们分享了家谱编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内容与体例、编修流程和注意事项,提出“微家谱”概念,以自己亲身经历,强调以数字化手段整合乡村史志、家谱档案的重要性,通过家庭口述史、影像记录等方式,让年轻一代参与家族记忆构建,提出长期维护和文化传承的建设性建议。谭宽年、韩天有、陈吉锁、张继联、元锁胜、常治国、茹忠胜、白末娥、毕家池、张保福、田毓青、刘军富等重点分享各自编写家谱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为更好编写家族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家风教育的创新实践

  86岁的中国好人边世唐,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历经10年编修《边氏宗谱》,传承“勤俭善孝和”家风,创办书屋,常年慰问老人,培养子孙考入国内外名校,夫妇获“太行好家风传承人”等荣誉。

  武天宝严守“行医行善 济世救人”祖训,家人分别获国家级、山西省级、晋城市级非遗传承人,好家风使“武氏正骨”不断发扬光大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泽州代表闫建厅通过创立“伊侯山”公众号、撰写八封家书记录子女成长,把家打造成集动物园、植物园、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室于一体的综合性成长基地,用心陪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子女走访乡土文化遗址与红色教育基地,传承“耕读传家 诗书继世”家风,培育感恩奉献精神。最让人感动的是闫建厅一双儿女现场诵读迎来大家掌声阵阵,在孩子们身上,大家看到了希望与未来。

  赵洪瑞、韩天有、韩维善、周兴祥等老师的发言更是让在场人员受益匪浅。

  ——代际协同的传承机制

  与会者一致认为,需构建“朝阳与夕阳交相辉映”的代际协作模式。太行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连绪介绍,研究会通过“百千万工程”(百名五老编故事、入千村万户、育万名青少年),让老一辈的阅历与青年创新力形成互补。从家庭“小气候”到社会“大生态”,形成薪火相传,让家风文化代际相传,赋能基层治理。

  家谱族谱不仅是家族“信使”,更是凝聚族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上老师的成就远不只此,这是他们众多作品之一,是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缩影,每位主编的分享都引起与会者的共鸣。此次交流得出经验,为使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光大,编修家族谱要深度融合传统编修智慧与现代创新理念,既要注重历史真实性,又要强调时代适应性,为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方法论,使优良家风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勾连起传统与现代、家庭与社会的情感共振。

  今后,太行耕读家风馆将依托“五老工作室”,组建跨区域研究团队,深度挖掘“忠孝廉节”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持续发挥平台作用,让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燎原为文明赓续的“时代之光”。

  ——成果发布/家风文化薪火相传

  太行五老《“好家谱 好家风”传统文化保护》经验交流会重点展出、参与经验交流的作品如下:

  谭宽年,阳城《谭氏家谱》主编

  陈吉锁,阳城孔池《清雅居札记》主编

  韩天有,高平《韩氏家谱》主编

  赵洪瑞,沁水吕村《赵氏家谱》主编

  元锁胜,阳城元岭《元氏家谱》主编

  闫建厅,泽州好家风朗读汇报

  武天宝,高平《武氏家谱》主编

  边世唐,高平《边氏宗谱》主编

  白末娥,阳城《白氏家谱》主编

  张继联,高平《记忆影像家谱》主编

  韩维善,阳城《留昌韩氏家族谱》主编

  常治国,北留南封《常氏家谱》主编

  茹宗胜,阳城《茹氏宗谱》主编

  田毓青,阳城西城里下芹《田氏族谱》主编

  毕家池,阳城《毕氏宗谱》主编

  刘军富,阳城涧坡《刘氏族谱》副主编

  冯玉庆,陵川《冯氏家谱》主编

  张保福,高平《张氏家谱》主编

编辑:关晓云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