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技艺:用笔尖绘写人生 用墨香情系书画
□ 侯富军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渺星空中,文房四宝宛如四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文明与智慧。积文斋笔墨品牌,恰似其中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恒星,凭借其跨越世纪的传承与精湛绝伦的技艺,在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而璀璨的桥梁。
积文斋的故事,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创始人张永福,这位对笔墨制作工艺满怀热忱且造诣深厚的匠人,在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播下了积文斋的种子。1918 年,张永福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辛庄镇裴村,1931 年,年仅13岁的他来到新绛,投奔舅舅高怀茂,并在舅舅的介绍下,进入翰文斋笔墨庄当学徒,师从名师韩吉贡。张永福聪慧好学,仅用五年时间,便熟练掌握了制作笔墨的全套技术。随后,他与师兄邓开谦合伙,两次凑钱购买了1斤羊毛,并在中城巷路东租赁房屋,开办了自己的笔墨庄。因两人合伙经营,且学艺于翰文斋,便将其命名为 “積文斋笔墨”。数年后,邓开谦退出,张永福开始独自经营这份事业。1949 年,张永福在天津注册了“積文斋”商标,其注册图案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积文斋笔墨庄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商标真迹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积文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8 年,新绛县笔墨社成立,厂址位于中城巷巷西的院子里,后归县工艺美术厂,张永福也成为了企业员工。他始终秉持着对制笔作墨的专注与执着,严守质量关,年年被评为 “先进工作者”。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张永福下班后仍坚持在家制笔,冬季则抽空作墨。1978 年退休后,他再次挂起 “積文斋笔墨” 的牌匾,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永福开始担忧技艺的传承问题。他育有 6 个儿女,两个儿子分别在运城和当地配件厂工作,对制笔作墨没兴趣;4 个女儿也都因工作和家庭的稳定,无人愿意学艺。
直到 1987 年,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老四张喜婷所在的县工具厂因经营不善关闭,次年,母亲又患脑血栓生活难以自理。张喜婷与丈夫王壮升住在离父母较近的西关顺城街,她常回家照顾父母,在此过程中,应父亲张永福的要求帮忙制作笔墨,久而久之,竟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王壮升在与张喜婷结婚后,就时常帮岳父锤墨,在企业破产后,也迅速成为了作墨的行家。为了全面守护积文斋的基业,他们卖掉了西关的宅院,先后买下青楼和父亲的老宅子,正式接过了传承的重任。
张喜婷与王壮升的独子王刚,起初对制作笔墨十分抵触,甚至曾放言打死也不学制笔墨。父母尊重他的意愿,先后送他去当兵、托人帮他谋得执法队员的工作,还资助他经营车辆,但王刚都未能做出成绩。2009 年 10 月,王壮升遭遇车祸,胯骨受伤,出院后无法再抡锤作墨。此时,正值作墨的关键时期,在母亲的央求、妻子的规劝以及岳母的开导下,尤其是看到父亲艰难行走的背影,王刚深受触动,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其他梦想,回归家庭,投身到积文斋的事业中。妻子赵苏梅也全力支持丈夫,主动辞去工作,跟随婆婆主攻制笔。
毛笔制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数的细微、细致与细心。积文斋的毛笔制作工序极为复杂,从进毛料开始,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进毛料时,要在东北、南方等地购买上等的羊毛、兔毛、獾毛、狼毛等八九种毛料。从挑毛,撕毛,到成笔、刻字、贴商标等40多道繁杂工序,凝聚着多少代人的智慧结晶,通过手把手传、口对口教的方式传承,也坚守着传统技艺。
积文斋的墨,更是以其精心制作而闻名。有人将 “積文斋墨” 比作金条,一方面因其珍贵难得,另一方面则因其价格高昂。首先,收烟要精。积文斋墨采用铜油炼烟,点火时火头不能过大也不能火头过小,因此,需要逐油罐地拨好油捻。火点燃后,几分钟碗里便会有烟灰,此时要逐个快速收烟,半小时后,整个屋子便会被烟雾弥漫,眼睛被熏得流泪,鼻子也呛得发酸,但艺人必须静下心来,一碗一碗地收灰,即便难以忍受,出屋透气也不能超过五分钟。炼烟时间的长短、收得烟灰的多少,不仅决定着一年里制作绛墨的数量和质量,更关乎积文斋的诚信和德行,所以必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其次,熬制要精。在配料方面,烟灰要与皮胶、麝香、朱砂、冰片以及灯芯草等中草药合理配制,稍有不当,墨条就可能出现开裂等问题。熬制时,要用明火,锅里注水放盆,盆中盛墨泥,文火慢熬,边熬边搅,直至看不到气泡为止。其三,锤打要精。墨泥出锅后,放在锤墨板上降温,随后使用重达 5 公斤的铁锤,锤打上百次,将墨泥锤打成纸一样薄厚,折起来再锤打,反复四五次后放入锅内再蒸。出锅后继续锤打,直至墨泥完全黏合。制作 10 条墨,锤打蒸煮的时间需 4 个多小时。其四,成型要精。计重、压商标、修剪等工序,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且所有工序必须在当日完成,不得搁浅误时。阴干过程也十分讲究,要将墨条放在 10℃至 20℃的房间,耗时长达 7 个月之久。正因如此精心的制作,积文斋墨深受赞誉。书法家称赞其 “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画家评价用积文斋绛墨作色,附上别的颜色不晕,水泼不湿,具有其他墨锭少有的品质。书院・中国基金会更是将积文斋墨作为馈赠品,赠送给捐款多的单位和个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高怀茂,韩吉贡,邓开谦,张永福,张喜婷、王壮升,赵苏梅、王刚,笔墨制作已传承至第六代。新一代传承人在前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秉持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与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品牌向前发展。在毛笔制作在工序上依然坚持传统手工工艺,确保笔锋质量,深入了解市场需求,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特色产品。为满足行草书法创作对笔锋的特殊要求,研制出笔锋细长、弹性极佳的毛笔;制墨则在遵循传统配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精细处理原料,保证墨汁和墨锭的品质更加稳定、色泽更加浓郁。
积文斋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毛笔、墨汁、墨锭等各类文房四宝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的文化用品市场、书店等场所广泛销售,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文房四宝行业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文斋始终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品牌建设。企业内部保存着大量与笔墨制作工艺相关的历史资料、老物件,如古代的制墨模具、毛笔制作工具等,并定期举办内部员工培训,让大家深入了解品牌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积文斋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品牌的文化影响力。
在发展过程中,积文斋守正创新,亮点频出,赵苏梅和张喜婷发明六项国家专利。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方面,利用显微镜等现代设备精准检测动物毛的质量,采用温控设备精确控制制墨温度,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文斋推出定制化服务,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毛笔的材质、笔锋类型、笔杆样式,甚至在笔杆上刻字或定制图案,墨锭也可定制配比、克重与图案,深受专业书法家、画家以及文化礼品市场的青睐。此外,积文斋还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出了一系列以笔墨文化为主题的衍生产品。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拓展了积文斋的产品领域,也为传播笔墨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传承的是手艺,弘扬的是文化”。积文斋笔墨品牌,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晰的传承脉络、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持续的守正创新,在笔尖绘就了无数精彩人生,让墨香萦绕于书画之间,紧密连接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未来,它必将继续在文房四宝市场中绽放耀眼光芒,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辑:关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