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百态

《中国晨报》评论员文章│勿忘国耻,理性看待“平安夜”、“圣诞节”与“狂欢夜”

2024-12-27 12:45:47 来源: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作者:萧楚男

  中国晨报报业集团特邀文史评论员 萧楚男

  不少当不当过“平安夜”、“圣诞节”以及“狂欢夜”的言论近来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在深入研究“平安夜”、“圣诞节”以及“狂欢夜”这三个节日时,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它们不仅仅是表面的欢乐与温馨,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情感。特别是在1860年的中国,这三个节日与英法等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难以抹去的屈辱记忆。

  在1860年12月24日的夜晚,被英法等八国联军定为“平安夜”。在这一天,他们正紧锣密鼓地策划着对北京的进攻,而“平安夜”这个名字的选定,无疑是对即将发生的侵略行为的一种讽刺性的“庆祝”。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一天绝非平安之夜,而是战争的阴云密布、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艰难时刻。

  紧接着的12月25日,英法等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城,并放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这一天,他们称之为“圣诞节”。然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并非是一个庆祝与欢乐的节日,而是一个国家瑰宝被毁、民族尊严受到沉重打击的沉痛日子。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损失,更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愈合的创伤。

  到了1860年12月26日的夜晚,英法等八国联军为了庆祝他们的侵略胜利而狂欢,这一天被他们称之为“狂欢夜”。然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无法欢笑的夜晚。国家的尊严被践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狂欢”无疑是对中华民族莫大的讽刺与侮辱。

  虽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这些节日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仍然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作为中国人,在面对这些节日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态度。我们不应盲目跟风、盲目狂欢,而应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当然,我们也不必因为历史的原因而完全拒绝这些节日。毕竟,它们已经融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成为了全球性的庆祝活动。但我们在庆祝时,应该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正面价值,避免将其与侵略历史相混淆。

  “平安夜”、“圣诞节”与“狂欢夜”这三个节日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民族情感。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铭记历史,同时保持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些节日。在庆祝与欢乐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国家与民族的尊严与荣耀。

编辑:周浩宇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