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球连线

追忆“黄埔军校”百年历史之决定创建军校

2025-01-03 22:56:51 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贾晓明

  原标题:【创建黄埔军校】决定创建军校

  百年前,黄埔军校甫一创立,便受到国人瞩目。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学校,它的存在就如美国的西点、苏联的伏龙芝和法国的圣西尔,它秉持孙中山先生“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之理念,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这所军校的影响依然存在,关于它创建的故事依然被世人所乐道。【创建黄埔军校】专题便聚焦黄埔军校的创建,对军校之筹备作较为详细的解说。文章并非以时间为序的事件罗列,而是选取关乎建校的几个关键点,讲述孙中山先生于何时、何地、如何决策建立军校,讲述中国共产党参与筹建军校,讲述军校筹备委员会从保定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选拔教官,讲述选址黄埔岛等,通过关键点搭起黄埔建校之脉络。在对建校历史的梳理中,可见当时中国各方力量对黄埔建校的支持。这体现出当时的中国对以革命救中国、以革命之军队促统一的企盼。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创建黄埔军校】专题刊发6篇文章,意在回望百年峥嵘,钩沉历史、对照现实,始终不忘黄埔建校之初衷,不忘两岸黄埔人共同的革命记忆,不忘黄埔军校创建人孙中山先生所期许的“统一是中国全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是受害。”

  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孙中山已经开始了筹建新型军校的准备工作。他通过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只有创造革命军,才有革命事业的成功,遂决定以俄为师,学习苏联的苏维埃组织、军队和教育组织等经验,并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必须建立一个军事学院,为革命奠定武装基础”的建议。


共产国际代表 马林


共产国际代表 鲍罗廷


无产阶级革命家 张太雷

  1923年5月,苏联政府通过越飞电告孙中山,提出苏联政府为帮助孙中山建设军队,同意援助200万金卢布(以一年为期分次付款),每次5万金卢布,同时还准备提供包括“8000支日本式步枪,15挺机枪,4门奥利萨卡炮和2辆装甲车”的军事援助。但苏方希望孙中山用这批“物资和教练员建立一个包括各兵种的内部学校”,“而非野战部队”,这也直接促使孙中山决心“先建军校,再建党军”。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

  经过多次沟通,孙中山决定派出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并商讨建立军校事宜,代表团负责人为蒋介石。因为国民党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正式公开,所以1923年8月4日,《广州民国日报》以《蒋介石又有欧洲之行》为题报道:蒋介石“拟分赴欧洲各国,从事主义宣传”。8月5日,蒋介石奉孙中山指示到上海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进行商谈。

  代表团以蒋介石为首席代表(实为团长),其他3位代表分别为张太雷(此前先后担任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鲍罗廷的翻译和助手)、沈定一和王登云。

  代表团出发前,孙中山写信给苏联领导人介绍蒋介石情况,随后又向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去信告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的性质和任务——“将讨论我们的朋友靠什么方法和途径,能够对我在我国的工作给予帮助”,还称蒋介石是“我的总参谋长和最可信赖的代表,(他)已被授予全权,可以用我的名义进行工作”。

  1923年8月16日,代表团一行乘“神田丸”轮船自上海出发,由大连进入东北地区,然后乘西伯利亚铁路列车前往莫斯科。9月2日,一行人到达莫斯科火车站,有苏联外交官员迎接。


孙中山宴请切列潘诺夫等苏联军事顾问

  7日上午,代表团与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鲁祖塔克会晤,全程2个多小时。鲁祖塔克提议代表团和共产国际代表组成专门委员会,讨论如何协调国民党同俄共中央的共同合作行动,建议最好有一名国民党代表常驻莫斯科。代表团一行拜访了维经斯基(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此前双方就认识),相谈甚欢。当天下午,又拜访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和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等,并向斯克良斯基提出下列请求:“一、代表团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苏联)红军编练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二、代表团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孙中山代表提供方便,以考察红军;三、代表团请求共同商讨中国作战方案。”关于第一个问题,斯克良斯基答复说,已有波里亚克、格尔曼、切列潘诺夫、捷列沙托夫和斯莫连采夫等人于当年夏天奉命前往广州,“要视派去的同志在南方军队中发挥作用如何,再作决定”。关于了解苏联红军的问题,苏联军事学校管理部主任彼得罗夫斯基向代表团介绍了有关苏联红军的情况。

  在莫斯科期间,代表团成员与马林进行了会谈,商议党事,多次拜会苏联红军领导人托洛茨基、彼得罗夫斯克等,先后参观了苏联红军和各军事学校,对其政治教育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详细了解到“俄国军队组织之内容”,学习他们先进的建军经验,并商谈了双方军事合作问题,双方对于在中国南方创办军校一事“详加研究,得若干红军将领之助,乃制定设立军官学校之计划”。代表团还邀请苏联派遣政治顾问和军事顾问赴华帮助开展工作,并协商了“在库伦以南邻近蒙中边界组建国民党军队的问题”。

  关于苏联帮助国民党开办军校的事宜,斯克良斯基答复:“俄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并没有多少了解中国并且懂得汉语的干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俄国为中国人成立专门的军事学校。”双方经过交换意见达成协议:一、在俄国境内为中国学员开办军校,此事应同外交人民委员部协商。二、开办两所军校,一为高等军校,培养不低于营级的指挥人员,招收具有一定俄语知识的人,约30名,地点在莫斯科或彼得格勒;另一所在中国,为培养中等人才的军校,在靠近中国的伊尔库茨克或海参崴,可招收多少经过军事训练的人500名。(此后,孙中山派代表与在北京的苏俄驻华全权代表加拉罕商定,将军校校址定在广州)斯克良斯基还提出:可以允许“中国同志”到苏联军事学校学习。参谋部学院可以接受3—7人,军事学校可以接受30—50人。“不过,在选派到俄国来的同志时,必须遵循以下条件:首先必须是那些完全忠于党、经过仔细挑选的人。这一点特别重要。已有军龄、不低于团级或营级的指挥员,可以派到苏联的学院学习。派往军事学校学习的也需要有一定的军事素养。”

  代表团还与军事人民委员、“红军之父”托洛茨基举行了一次长谈。当晚,代表团即向齐采林辞行。

  11月29日,除了张太雷留在莫斯科,“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离开莫斯科,提前回国。12月8日,代表团返回上海。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去广州作详细汇报,而是匆匆忙忙乘船赶回浙江溪口,拜祭去世的母亲。在此期间,孙中山致电蒋介石:“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屡次电函蒋介石邀其赴粤报告访苏的情况,但蒋介石多方推脱拖延。之后,蒋介石在奉化时将其所写的《游俄报告书》寄给了孙中山。

  后经孙中山、廖仲恺、张静江等多次来电催促,蒋介石才于1924年1月16日抵达广州,并列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间,他向孙中山口头报告了访苏情形。

  确定建校方案

  1923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国民党恳亲会上提出建立陆军讲武堂的建议;11日,在国民党广东支部党务会的演说中又再次强调“党之基础”全“在于军队”,认为应“效法俄人”“以党治国”和“速建党军”。15日,中国国民党党务讨论会研究了建立军官学校的问题,通过了“设陆军讲武堂于广州,训练海外本党回国之青年子弟,俾成军事人才,拥护共和”的提案(一说会议提议孙中山亲任校长)。19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七次会议,决议“先招有军事学识党人约十数人,日间为学生讲习军事学及党义,夜间教练义勇军”。此后,孙中山主持召开了数次会议,对创建军校问题进行论证。11月13日,因陈炯明叛军进犯广州,苏联顾问鲍罗廷建议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立即建立义勇军(或称志愿师)。此后不久,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中央执委会,议定成立义勇军学校,决定把陆军讲武堂改为“国民军军官学校”,为即将建立的“党军”培养初级军官,以蒋介石为校长、陈翰誉为教练长、廖仲恺为政治部主任。因蒋介石正在苏联访问考察,所以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委托廖仲恺暂时负责筹备创建军校事宜。11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做出如下决定:“一、军校名称定为‘国民军军官学校’;二、蒋介石为校长;三、陈翰誉为教练长;四、廖仲恺为政治部主任;五、廖仲恺负责军校筹备工作;六、校址定为东山。”12月,廖仲恺受命与孙中山聘请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共商军校人员配备诸事宜,着手开展创办“国民军军官学校”的一些筹备工作。


国民党“一大”会场

  1924年1月23日,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明确了建立“党军”的思想,提出“党之基础……在于军队”的主张。1月24日,孙中山指定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28日,孙中山亲自确定以黄埔岛的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为陆军军官军校校址。

  据研究,建立军校尚处于讨论时期,有人提出校名定为“讲武堂”“国民军军官学校”。据黄埔军校1期生宋希濂回忆,当时军校的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另据黄埔军校1期生李奇中回忆:“学校名称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后来蒋介石说到这个学校的名称时总是说成‘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大概是在企图肯定这个学校是属于国民党而不属于共产党也不是国共两党共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蒋介石的本质和发展。”1924年3月,军校筹委会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布告》,用的是“陆军军官学校”校名。“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名在1925年2月军校出师东征使用。第一次东征时向老百姓散发的《告东江人民书》里,最后的署名“中国国民党党立”字样“应是校长蒋介石所加”。1925年6月23日为沙基惨案发表的军校通电,署名“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而1926年2月军校为援助省港罢工发表的《慰问罢工工友公开信》,仍署名“陆军军官学校”。因此有学者表明:1925年至1926年间,“这两个校名是并行使用的”。到了1926年3月,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黄埔军校校名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5月,位于黄埔岛的黄埔军校由副校长李济深决定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9月10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给该校加入“黄埔”二字,称该校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广州的黄埔军校停办,北迁南京,与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合并。194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恢复1924年军校成立之初的校名,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

  作者:贾晓明

  来源:《黄埔》杂志2024年第6期

  转自:天下黄埔(黄埔军校同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洗宇

免责声明:本报/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和中国晨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如转载本报/网图文稿件,须注明“来源:中国晨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晨报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晨报微信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664-3367 承印人、出版人:中国晨报社编辑部 许可注册证号:NO 3239849

主管:中国晨报报业集团 主办:中国晨报社新媒体中心


二维码